六月初十,蘇轼的二伯母去世了,當時隻有蘇轼三堂哥蘇不危在其母親身旁。
二伯剛去世不滿一年,正是禍不單行。蘇轼在大堂哥蘇不欺的妻哥蒲誠之路過鳳翔府時,曾給蒲寫信提過此事,因蘇轼大堂哥不欺的妻子娘家姓蒲,是蒲誠之的同族。
這年七月,宋選罷任鳳翔府,由青神縣老鄉京東轉運史陳希亮(字公弼)接任。
陳希亮身材矮小、清瘦,為人剛直,面目顔冷,兩眼澄澈如水。但說話斬釘截鐵,常常當面指責别人的過錯,不留情面,士大夫宴遊間,但聞陳希亮到來,立刻阖座肅然,與笑寡味,飲酒不樂起來。他對待僚屬,自然更加嚴厲,竟然有很多人吓得對他不敢仰視。
蘇轼雖是以京朝官差允(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),可仍是幕職,相當于如今地方政府的秘書長,職掌贊襄郡縣的政務,綜理諸案文移,斟酌可否。簽拟後報告首長,或罷或行。這一職務與長官公事上的關連,非常密切。
而兩人的性格,卻是如冰炭不相融合。
蘇轼性豪闊,不會官僚滑頭,而做事卻勇于負責,意見不同時,便要據理力争。争議不下,這二十七八歲的簽判,年少氣盛,就不免行諸辭色,一點不肯屈就退讓。
陳希亮也有意要裁抑這個鋒芒太露的後輩,對他也一樣端起架子,毫不客氣,使蘇轼更難忍受。府衙中的吏役,為了對這位簽判的制科出身,表示敬重,大家尊稱之為“蘇賢良”,這類頗似現代人之稱博士稱号一樣,實在是一件平常小事,不料被陳知府聽到了,大怒,說一個小小的府判官,稱何賢良?下令用刑杖責打這些吏員,這當然使蘇轼十分難堪。
蘇轼寫的公事,他也毫不客氣的塗抹删改,往返不休,使得往常以文章自負的蘇轼,更加不容易忍受。
希亮官僚架子很大,同僚晉見,任在客座中等候,久久都不出來接見。甚至有時候有客人在客座中打起瞌睡來,蘇轼心生不平,作客位假寐詩,諷刺他:“谒入不得去,兀坐如枯株,豈惟主忘客,今我亦忘吾。同僚不解事,愠色見髯須,雖無性命憂,且複忍須臾”。
七月二十四,天久不雨,蘇轼又以官家的名義赴磻溪禱雨。
磻溪,是一條溪流的名稱,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南,相傳是姜太公釣魚的地方,今存有釣魚台。在古詩詞中,磻溪也會代指姜子牙。
蘇轼一行走了一天,夜宿虢縣,翌日晚,從虢縣渡渭水,晚宿古時曾氏所建的僧舍曾閣。
時近夜半,蘇轼卻無法入眠,看到壁上有前縣令、自己的四川老鄉趙薦的留名。想起此前在鳳翔府的大雪天,病中的自己收到趙薦來信時的欣喜,如今已是“故人漸遠無消息,古寺空來看姓名”。
宋時的官員出行禱雨,必須要在黎明進行,因此要在五更是前往。所以說夜半三更時是不能睡着的,而山中僧舍又沒有更漏可聽,隻有麻煩仆夫頻頻出門看天上的北鬥星了。
《夜航船·天文部·星》載:北鬥七星,第一天樞,第二璇,第三玑,第四權,第五玉衡,第六開陽,第七瑤光。第一至第四為魁,第五至第七為杓,合之為鬥。
蘇轼問了幾次,仆夫都說鬥杓尚傾,故蘇轼根本不能睡下,隻得起來閑觀,所以才會發現壁上趙薦的題詩。
七月二十六,蘇轼一行五更開始啟程,到磻溪時天色尚未明。
這日,在磻溪禱過雨,蘇轼将前往虢縣的陽平鎮,中途在岐山縣東南一百八十裡的麻田青峰寺的下院翠麓亭休憩。
蘇轼覺得不到這一峰前的寺院,就是白來渭上了,這裡“谷映朱欄秀,山含古木尊”,清人王文浩認為這首押上平十三元韻的詩中,“尊”字押的玲珑剔透,隻有在山中穿行過的人才會知其精妙,若是僅覺得這個尊字表達的是古木的厚重就失之于淺薄了。
及次日,蘇轼從陽平鎮出發,往斜谷方向而去,夜宿郿縣西南三十裡的南山中盤龍寺,“闆閣獨眠驚旅枕,木魚曉動随僧粥”。
褒斜谷,長一百七十裡,南口曰褒,北口曰斜。
在蘇轼的眼裡,此山後,巴蜀近在咫尺,不知何時才能夠歸耕家鄉江邊的田裡,真想心随南飛的大雁回到蜀地懷抱裡。其實,蜀本是以褒斜為前門,而南鄭(今陝西省漢中市的市轄區)者,蜀之扞蔽也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天命神女回歸 神話三國之挽天傾 全民機娘:開局契約女武神校花 烈虎軍 藍色信箱 女總裁的身邊龍将 絕世狂龍 我的筆友朱元璋 将我們寫成故事+番外 現代封神傳1拟化者 無敵,從一間客棧開始 脫繭 大明國師是個花和尚 家族式造反 (hp同人)永不凋零 海島戀歌 重生之農女緻富攻略+番外 陽光正好 開局夢到未來一萬年 伴生面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