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神宗熙甯四年,是辛亥豬年,蘇轼已經三十六歲了。
剛過了年,聽說韓绛從樞密副使除陝西路宣副使任滿回京。樞密使一職始置于唐後期,以宦官充任,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,後又逐漸被武臣所掌握,辦事機構也日益完善。樞密副使即為樞密使副職,為适應連年戰争的局面,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。樞密使的職掌範圍擴大到了極限,樞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,甚至“權侔(等同于)于宰相”。但到了宋代,樞密使制又發生了變化,其任職者由五代時的武将逐漸轉為以文官擔任,職權範圍又逐步縮小。
蘇轼給韓绛韓大人上了一道賀啟,表達了自己的問候,同時又對自己工作中的失誤,簡單地作以檢讨。畢竟,多年來韓绛對于蘇轼一直都有着無私的提攜之恩。
過了一段時間,蘇轼有了一個新職務:權開封府推官,磨勘遷太常博士(掌引導乘輿,撰定五禮儀注,監視儀物,議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)。
北宋的“磨勘”是一種古代官員考核升遷制度。由唐而起,宋朝延續之。官員提拔晉升,相對于其政績,資曆與工作年限更為重要。通俗地說,就是官員得熬資曆、有老資格。慶曆新政時,範仲淹對該制度進行改革。後改革失敗,重新恢複了磨勘制度,直至南宋。這也說明了,國人的“沒有功勞也有熬勞”這句話也不是空穴來風。
蘇轼的大表哥文與可,每逢提及此人,當時朝廷上下衆人的褒獎之辭就會不絕于耳。說他:“為人靖深,操韻高潔,超然不撄世故”,“撄”,這裡是指接觸之意。就是這樣一個人,熙甯初年王安石當政時,文與可在知太常禮院任職,面對王安石身邊前呼後擁的附麗之人時,也決定獨自選擇遠離朝廷,數次向朝廷乞求外任。
熙甯春,朝廷終于恩準文同以太常博士出知陵州(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)。
至于陵州的得名,文與可做了一番考證,得出的結論是:據地理志,這片土地本為犍為與蜀二郡之地,在梁朝屬于懷仁郡,因境内有陵井(鹽井名,系我國古代大口鹽井中最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鹽井。位于四川仁壽縣境内,相傳為東漢道教始祖張道陵所開,故以“陵”名之),故名陵州。
得知文與可要離京到老家蜀地外任,一些同事好友紛紛前來送行。
蘇轼先是作詩《送文與可出守陵州》,然後又應表哥之情,在一方玉堂大硯上題寫了硯銘。此硯是任集賢校理、太常禮官的老同事、揚州人孫洙(音朱)(字巨源)所贈。
玉堂式的硯台,其實就是長方形的硯台,這種形式的硯台出現的很早,宋代才開始成為硯式的主流,至明清才普遍流行。
在蘇轼的硯銘裡,蘇轼還和表哥開玩笑說,這方硯台有四塊磚那麼大,與可老兄到了陵州後,要把南山上的松樹全部燒光,制成的炭墨也不夠用。地處高山的陵州,用水極其困難,要把陵州的水全部用上,才能夠勉強将此硯潤濕。
當然,這也是文人之間筆墨中常常會出現的“惡作劇”。
對于文與可的畫,蘇轼常常是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蘇轼認為,與可畫的竹石枯木,已經深得藝術規律的精髓。非常符合于天工造化,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。世人對于有固定形狀的事物,若畫得不像,還不算失敗。若是違反了事物的規律,那可就是徹底的失敗了。曆史上,但凡有想欺世盜名的畫家,必然會選取那些個沒有固定形狀的事物來作畫。
前些年,文與可已在淨因院的方丈室裡畫過兩叢竹子。
這次文與可要出守陵州西行,臨行前,蘇轼陪同大表哥來向淨因院的長老道臻禅師道别。因那時法堂内正在整修四壁,老禅師又借機向文與可求畫,文與可就在東齋堂又畫了兩枝竹子和一段枯木。
送走了大表哥,蘇轼的衙門裡頭的日子仍舊得一天天打發。
朱壽昌這個人,我們前面提及過。在“二十四孝”的故事裡,他就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。但對于蘇轼而言,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完全沒有一絲的神秘色彩,隻是個年長蘇轼二十三歲的同事而已。
朱壽昌,字康叔,宋揚州天長(今安徽天長)人。以父朱巽蔭守将作監主簿,累調州縣,曾通判陝州、荊南,權知嶽州。後因棄官千裡尋母之事遍傳天下,孝子之名得于遐迩。尋母歸朝後,朱壽昌官至司農少卿、朝議大夫,中散大夫,年七十而卒。
蘇轼閑來無事,突然間想起了這個朱壽昌,就提筆給老朱下了一首贈詩。
在詩題中蘇轼寫道:
朱壽昌郎中,少不知母所在,刺血寫經,求之五十年,去歲得之蜀中,以詩賀之。
當朝有個叫李定的官員,是個與朱壽昌精神背道而馳的存在。
那時候,李定在王安石面前是個紅人。李定字資深,揚州人,少年時曾求學于王安石。中進士後,被任命為定遠尉、秀州判官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家族式造反 神話三國之挽天傾 我的筆友朱元璋 女總裁的身邊龍将 (hp同人)永不凋零 伴生面具 天命神女回歸 現代封神傳1拟化者 無敵,從一間客棧開始 陽光正好 藍色信箱 脫繭 大明國師是個花和尚 開局夢到未來一萬年 海島戀歌 絕世狂龍 全民機娘:開局契約女武神校花 重生之農女緻富攻略+番外 将我們寫成故事+番外 烈虎軍